一.教学对象
4-11岁
知识类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二.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小朋友认识克隆;通过自制克隆手指,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助于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观察和认识各种不同的材料
掌握克隆手指的组装步骤
了解克隆的发展史
2. 能力目标:
学会独立完成克隆手指的组装,锻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独立完成组装克隆手指的能力。
3. 思维目标:
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教学的重点:
认识材料包中的材料,学会组装克隆手指。
对克隆的认识和了解
2. 教学难点:
克隆的知识
3.课程兴趣点:
克隆手指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设计
通过提出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同时介绍一下现有的克隆技术的应用。进而讲出今天要制作的克隆手指,通过认识材料包中的各种材料,了解克隆手指的组装步骤。通过克隆技术再延伸出克隆羊,最后通过制作克隆手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演示、分析式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
石膏粉、量杯、扁棒、粘土等
学生实验器材:克隆手指材料包
八.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30-45分钟
2.情景导入(3-5分钟)
通过生活中克隆技术的应用引出拍摄电影(互动环节,可让在座的学生进行讨论生活中的克隆有哪些)今天我们要利用克隆原理做一个克隆手指,让我们变身科学小侦探,开启今天的科学任务吧!
3. 主题导入:(10分钟)
1.通过图片展示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克隆原理。
2.引出侏罗纪的话题,可拓展其他新的应用(互动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有哪些克隆的应用)
4. 实验过程(15-30分钟)
实验材料:克隆手指材料包
实验目的:对克隆的认识和了解
拼装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装克隆手指,同时思考克隆原理。互动环节:老师挑出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讲一讲克隆手指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演讲:(根据时间选部分同学进行演讲)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让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能想到哪些突发奇想的发明创造?
(实验完成后将成品收好,清理桌面,将实验垃圾放入垃圾桶)
5. 实验注意事项:
1.粘土往杯底尽量压实,杯子内壁不留空隙。
2.取出时候手指可以适当的前后左右稍微晃动一下,让粘土和手指之间自然脱离,再把手指取出。
3.带有粘土的量杯摆在通风的地方15-30分钟左右,不要完全干透。
4.为方便手指后面取出,尽量让手指竖直的压入。
6. 总结回顾
“克隆手指”的实验利用了石膏粉遇到水后会凝固硬化的特点来制作人的手模。
什么是克隆?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知识拓展
多莉(Dolly,1996年7月5日 - 2003年2月14日)是一只通过现代工程创造出来的雌性绵羊,也是世界之初**个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把克隆理解为复制、拷贝和翻倍,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虽然克隆听上去很神奇,但是它诱人的地方也就是它最危险的地方。那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克隆能把性格记忆也保留下来么?